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战略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0-11-13 14:52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全社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企业界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中国企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大力推进差异化战略,加快实现战略转型;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快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000份,截至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5016份,样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8.8%和91.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7%、44.1%和47.2%。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3%。
  一、后危机时代的企业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速陡然下滑。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针对本次调查的近千名企业经营者进行了深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深度调查内容包括:“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采取的措施、未来3~5年企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企业的优劣势、企业绿色战略与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持续发展与创新等。
  (一)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关于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企业经营者占66.4%,排在第一位。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提升技术水平,开发高端产品”(50%)、“开发中国国内市场”(48.4%)和“收缩非核心业务,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32%)。调查表明,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产品升级换代、开发国内市场是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三项主要措施。
  关于企业未来3~5年所面临的外部机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75%,明显高于其他选项。此外,选择“国际市场需求重新复苏”和“新行业/新产品的出现”的比重也较高,分别为36.8%和31.2%。
  关于企业未来3~5年所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9%,排在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行业政策变化与政府干预加剧”(28.9%)、“顾客需求变化”(28.5%)、“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低成本竞争”(26.3%)。
  关于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调查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生产能力”(65.7%)和“营销能力”(52.3%);关于企业所具有的劣势,调查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研发能力”(47.7%)和“资本及融资能力”(45.9%)。
  调查表明,从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的差异化竞争,是中国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基本战略走向,而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基础。
  (二)从“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提升企业战略决策水平
  关于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决策失误”(72%)和“用人不当”(62.4%),其他依次是“独断专行”(20.1%)、“经济问题”(14.7%)、“弄虚作假”(9%)、“生活腐败”(7.4%)和“政治问题”(2.2%)。
  关于企业战略决策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难以准确预测行业和竞争趋势”的企业经营者占72.8%,排在第一位。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不知如何提高决策客观性”(33.5%)、“不知如何处理与政府部门关系”(25.6%)、“不知如何选择决策模型/工具”(14.2%)、“不知如何减少高管之间摩擦与矛盾”(11.2%)等。
  调查表明,提升中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必须重视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力,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人文素养和自我认知能力,优化战略决策模式,避免“独断专行”和“自我中心”,重视企业的团队建设,从企业领导人“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
  (三)以内部治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
  关于“为了长期持续发展,企业应强调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按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产品创新”(59.5%)、“管理理念创新”(57.3%)和“市场创新”(47.3%),其他依次是:“内部治理创新”(39.7%)、“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创新”(26.9%)、“商业模式创新”(23.6%)、“工艺创新”(22.8%)。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创新”的比重相对较高,中型企业选择“市场创新”和“内部治理创新”的比重较高,小型企业选择“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选择“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理念创新”的比重相对较高,民营企业选择“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创新”的比重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总体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关注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而其基础是管理理念创新和内部治理创新;此外,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也是企业经营者需要关注的因素,事实上,这些方面的创新涉及企业长期发展等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调查表明,以内部治理和管理理念创新来推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工艺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应该是中国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
  (四)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把握绿色发展新商机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战略和绿色战略的重要性,对“本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在追求获利的同时,本企业很注重对环境的影响”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企业经营者占八成左右。同时,政府环境规制仍然是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同行和其他公司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在政府法规约束下,我们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同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我们要仿效它们”和“与我们有业务关系的其他公司的环境行为,让我们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的评价值在3.33~4.23之间。
  调查发现,降低成本仍然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追求绿色商机是第二位的目标。关于企业绿色战略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来节约成本”的评价值为4.37,对“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商机(开展与环保相关的新业务)”的评价值为4.14,都明显高于中值3。
  调查表明,从中国的制度环境的演变趋势和长远发展看,重视绿色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需要遵从政府法规或追求降低成本,而且要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发展新商机,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
  (五)改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全球竞争能力
  本次深度调查的样本中,超过四成的企业、近半数的制造业企业已进入国际市场。其中,进入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占领市场是其第一驱动力,提升管理经验与能力是第二驱动因素;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中,占领市场也是第一驱动力,其次是规避贸易壁垒。
  关于企业国际化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64.5%)、“企业缺乏高端的产品”(40.4%)和“缺乏合适的销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37.3%),其他依次是“不了解国外法律和市场”(28.9%)、“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及准入限制”(19.3%)、“国外政治环境不稳定”(14.5%)、“难以实现国内外业务的整合或协调”(12%)、“国内管理模式难以复制到国外”(8.4%)和“难以突破并购审批等行政限制”(1.8%)。
  关于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出口”,选择比重高达91.6%,其他依次是“战略联盟”(14.4%)、“承包工程”(9.6%)、“直接投资”(6.6%)、“海外特许权”(1.2%)和“市场收购或兼并”(0.6%)。调查表明,企业在国际化方式上,目前采用最多的仍然是出口,其他依次是战略联盟、承包工程和直接投资,但是后三者比例仍然较小,说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关于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顺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先发达国家市场,后发展中国家市场”,占46.4%,其次是“先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发达国家市场”,占32.7%。
  调查结果显示,7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所依赖的主要优势,其次是“技术优势”,选择比重为47.3%,其他还有“管理优势”(18.3%)和“政策与政府关系”(8.3%)。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依赖的主要是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以及部分技术优势。
  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或低附加值状态,在未来的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长久生存。在目前,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和拓展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二、建议
  第一,大力推进差异化战略发展,重视开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中国企业需要从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型的差异化竞争,这是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危机时代”的基本战略走向,而提高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融资能力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基础。在总体发展战略层面,也需要注重主导型业务和相关多元化发展,确保企业集约化、高效益的成长。
  第二,改善企业国际化竞争方式,提升全球竞争能力。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发展。目前,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和拓展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第三,提升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从个人英雄时代走向企业群英时代,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企业家需要提高对环境、战略模型及工具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个人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同时提高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重视团队建设;更重要的是,企业家要转变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和自我认知能力,加强利益协调和沟通,减少高管之间摩擦与矛盾,并且通过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使得企业的战略决策模式摆脱单纯依靠领导人“命令式”或“独断专行”,走向领导人洞察、正式战略规划和基层创新动议有效结合的良性轨道。
  第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绿色创新,而其基础则是管理理念创新、内部治理创新和核心价值观创新。因此,在中国转型发展时期,制度和管理创新重于产品和市场创新。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产权优化、治理制度改革和领导人的观念创新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三十多年的变迁,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为企业家应对转型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确立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演讲网 admi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