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会议讲话稿——推动我市农村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11-10-26 09:30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加快我市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会议。会议印发了《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稍后,会议将安排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加快我市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会议。会议印发了《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稍后,会议将安排阳西县委、阳春市政府和阳东县教育局作发言,林少春代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谈四点意见。

  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25日在广州召开。原市长江泓同志和我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大、规格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地级市政府市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以及省、市两级教育、财政、计划、农业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县(区)领导。省长黄华华和副省长宋海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二是主题突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和部署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下达新指标,出台新政策。三是措施得力。这次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以及国务院下发的13个配套文件,提出了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这次会议把农村教育提到很高的战略地位,特别是黄华华省长的讲话,更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来阐明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职责。

  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抓好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几项重点工作。这次会议提出,要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共同责任,规范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行教育收费“一费制”,积极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位置,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指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与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广东实施“四大战略”、增创“五大优势”、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真正承担起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牢固树立公共财政观念,将财政主要用于发展教育等公共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统筹安排,优先保证教育的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上来。

  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会议提出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设备设施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学校教育教学要求的学校,建设规范化和示范性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至2007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破旧中小学的改造和重建任务,消灭危房校舍和破旧校舍(包括生活用房),实现校舍楼房化,校园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质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农村学校要按照国家颁发的《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试行)》建设,努力创办等级学校,等级学校学位小学要达到50%以上,初中要达到60%以上。普通高中学校设置逐步向县政府所在地或经济交通发达的中心城镇发展。要通过初高中分离、联合办学、新建学校等途径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规模,到2007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优质学位(市一级以上标准的学校学位)达到70%以上。

  在教学改革方面,会议提出,2004年,全省所有小学、初中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全部普通高中也将开始新课程实验。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密切联系农村实际。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人才观、质量观,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农村初、高中可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会议提出要切实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奖勤罚懒、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激励机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制订教师编制标准,并加强管理,按照“先改革、后精简”的原则,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辞退代课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

  (三)加快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和推广普通话,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会议提出,力争2005年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全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推进普及英语教育,全省农村小学从三年级起基本开设英语课程,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可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英语兴趣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校园语言。加快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力争2007年底前全省所有中学和完全小学与省基础教育专网相联,全面实现全省中小学“校校通”。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农村教育体系。

  会议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双轨运行机制。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建设好1所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把它建设成为全县(市、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办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心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建设成省级示范学校。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完善县(市、区)、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要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乡镇教办撤销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充实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

  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这对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必将极大地促进基础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今天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各县(市、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负责教育工作的副县(市、区)长以及市、县(市、区)两级教育局、农业局、财政局、物价局、纠风办、人事局、劳动保障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都来参加这个会议,这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发展我市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决心。这次会议之后,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好全省和全市的会议精神,并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我市农村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围绕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采取有力措施,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农村教育迈上新台阶。

  (一)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我市已于1996年提前实现了“普九”的目标,并不断巩固和提高。这次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省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照省的《意见》,我市要在2007年实现以下目标: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并合格毕业,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班)率争取达到80%;每个镇要办一所镇中心幼儿园;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8%;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5%以上。

  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我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我市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教点多的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城乡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们当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各县(市、区)要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设备设施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学校教育教学要求的学校,建设规范化和示范性学校,使区域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水平。根据各县(市、区)的规划,全市到2005年小学和教学点将调整36%左右,其中新建扩建小学285所、初中  73所。各县(市、区)政府要从发展农村教育的大局出发,重视这项工作,加大投入,保证调整任务的完成。

  在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新学校过程中,要按国家颁发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设好每所小学、初中,重点建设好乡镇中心小学,努力创办等级学校。到2007年,农村地区小学、初中等级学校的学位要分别达到50%以上和60%以上;要抓紧改造好农村破旧中小学校,争取到2007年,基本完成农村破旧中小学的改造和重建任务,消灭危房校舍和破旧校舍(包括生活用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校舍楼房化,校园布局合理,实验室和功能室齐全,设施完善,班额合适,并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标准。

  扩大初中办学规模。我市现有初级中学86所。初中学位严重不足,班额过大,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善。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增建教学楼,扩大现有初中的办学规模,增加学位,降低班额。到2007年,全市初中班额降到54人以下。

  (二)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1、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市近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必须认真抓好。当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39556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8.88%。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必须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到2007年,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60297人,比目前增加20741人。从今年开始到2007年,每年要分别增加7394、7718、8042、4981个学位,四年共增加28135个学位,总投入达2.8亿元。

  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应采取新建学校、扩大现有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的办法来实现。具体要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切实做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划。普通高中学校原则上要集中在县城或中心镇举办。每个县(市、区)要建设2所省一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其中阳春市要创建4所以上省一级普通高中,其他普通高中按地市一级以上学校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是加大普通高中教育的政府投入。各地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除了对新建、扩建、改建普通高中学校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外,各级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用地,减免有关费用。

  三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形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发展民办普通高中教育,形成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民办高中学校招生纳入当地招生计划,招生政策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四是建立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各地可采取成立教育资产管理投资公司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优质普通高中建设。老校、名校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无形资产进行发展。公办学校用非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新建学校和用非财政资金扩建的学校所提供的学位,均可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进行试验,按民办学校收费管理。

  三、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增强做好农村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我市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不断巩固、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我市提前于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2003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4%,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97.99%。实施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使农村困难家庭子女都能够免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3)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全市普通教育经费1999年是5.67亿元,2003年是9.9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农村普教经费1999年是4.98亿元,2003年是8.4亿元,占全市总普教经费的84.8%,年均增长32%。

  (4)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以来,农村学校新增校舍63.82万平方米,新建61所中小学,2003年农村学校在校生规模达428686人。

  (5)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99年至2001年底,全市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了293所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新建校舍34.7万平方米。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老区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共投入4599.2万元,完成122所农村老区小学改造任务,新建校舍9.82万平方米。

  (6)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市农村教职工有20052人,其中专任教师18303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原标准规定)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4%、94.7%、47.1%。

  (7)农村教育信息化和英语教育不断加快。至去年底,农村中小学已配置电脑3844台,全市中学建立了电脑室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提前一年达到省的目标要求。“校校通”工程正在按计划抓紧实施,全市初中和部分镇中心小学已实现联网,信息技术课程正按计划在中心小学逐步开设。全市小学四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了英语课。

  (8)素质教育正逐步推广,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每年高考,我市农村考生上线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2003年全市共有8373人考进专科以上高等院校,录取率达81.43%,比上年提高55.11个百分点。

  这一切,为我们今后加快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经费短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山区学校规模小,分教点多,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城区的差距较大。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未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底子薄弱,学历水平不高,从事教研、科研的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初、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校舍、师资、设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上述问题如不采取措施加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我市与先进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阻碍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和省、市的决策上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二)我市农村教育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当前,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但也存在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国、全省以及我市这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证。

  根据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和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全面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到2007年,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综合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每个县(市、区)要建设1所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各级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我市实际,面向就业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办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我市已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力争在2007年左右,实现全市中小学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去年,我市已实现所有初中配置1个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课室,并启动“校校通”工程;全市初中学校和城区学校已实现与市教育信息中心连接。今年,要继续努力,全面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建设,力争2004年全市县城以上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005年全市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从四年级起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快农村小学语音室建设,力争2004年建设并配置好全市镇中心小学的语音室。从2005年开始,全市农村小学从三年级起要开设英语课程,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可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英语兴趣教育。

  要坚持加快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力争2004年建好全市初中和镇中心小学校园网,2004年全市镇中心小学与市教育专网相联,2007年底前全市所有中小学与市教育专网相联。全面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通”。要充分利用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资源,加快开发和制作适应农村要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使全市所有中小学能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根据省的统一部署,2004年,全市所有小学、初中将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普通高中也将开始新课程实验。省政府于今年2月7日至9日在中山市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门和详细的部署。这必将促使我市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面对这个重要契机,我们一定要积极参与,认真实施课程改革。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这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其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新世纪人才提出了新的目标,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是义务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集中体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觉变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第二,要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工作安排、领导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第一把手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课程改革放在重要突出的位置来抓,重点保证必要的课改实验经费。二是要落实安排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教学研究制度。三是要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加快优质小学、优质初中、优质高中的建设步伐,为课程改革提供保障。四是要重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课改、支持课改。五是要认真准备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考改革和2007年的高考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

  (五)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去年,我市农村已基本落实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做到了“一撤消”、“二上移”和“三确保”,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经费投入由以农民为主承担向以政府为主承担的根本性转变,大大促进了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治本之策。当前,要进一步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必须依法切实履行对农村教育的责任,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今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并予以保障,县级政府要将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需的校舍扩建、农村破旧校舍的改建以及解决大班制所需新建扩建学校的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制定和落实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各项收费减免政策。

  在税费改革中,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省、市下拨给各地的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按照当地测算的农村教育收支缺口占总收支缺口的比例以上安排教育补助资金。各县(市、区)确定的比例必须报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核定后执行,并在省、市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明确用于教育的基数,主要用于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取消后所形成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以及学校的装备等经费缺口。市财政转移支付所明确比例的教育经费,各地必须加强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县长负责制,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教职工数,按编制数配备教职工。凡进入编制的教职工,县(市、区)财政必须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开设个人工资帐户按时统一发放工资。凡拖欠教师工资的要追究县长的责任。

  坚定不移地推行教育收费“一费制”。积极完善有关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保证中小学学杂费全部用于学校的正常运作。财政部门在坚持对中小学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同时,必须按规定将上缴财政专户的中小学书杂费在收到财政专户银行进帐单后10个工作日内全部足额返拨给原校,用于学校的公用经费开支,不得截留、挪用,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和偿还教育欠款。审计、监察部门要对中小学学杂费是否归位使用予以检查、审计和监督,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加强和完善县(市、区)级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的管理。撤消镇教育办公室后,中小学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面上小学教学业务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委托镇中心小学管理。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市、区)教育局和镇中心小学两级教育财务结算中心,负责中小学校财务结算,协助做好中小学理财服务监管等工作。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镇中心小学的管理上移至县(市、区),学校的行政、校长和教师的人事管理上移至县(市、区),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人权、财权、事权的合理统一。

  (六)建立和完善各项帮扶农村教育的制度。

  要坚持和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所有学生接受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仍有不少贫困家庭。要继续完善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扶持农村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到2007年,争取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  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加大城镇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城镇和农村教育协调发展。城市各类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村教育服务的意识,实实在在为农村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子女的就学问题。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城市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要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城镇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对口招生规模。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适当减免学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

  广泛发动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进一步落实国家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全社会倡导助学为荣的良好风尚。

  (七)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第一,要抓紧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按照精简、规范、优化、高效的原则,科学设置中小学内部机构和岗位。中小学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级编制、财政、教育部门要按《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尽快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不得突破省核定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

  第二,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聘任)制。

  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严格把好校长选拔、任免、考核、奖惩关,实行任期制,建立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并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任免或续聘的重要依据。

  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聘任)制度,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的农村中小学用人激励机制,为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真正形成比奉献、比能力、比贡献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对被聘人员的年度考核和聘期全面考核,对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要逐步予以分流,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严重失职人员,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三,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培育人才为己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四,要制定相应政策,吸引高素质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要继续实行并完善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稳定农村、山区教师队伍。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的工作,鼓励和组织城市、城镇、强校的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逐步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交流定期化、制度化。

  四、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

  发展农村教育,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农村教育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很多。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切实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及时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切实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坚决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教育工作的监督。

  (二)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多年来,各有关部门都为农村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后要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我们提出的发展与改革的各项目标,仍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多办实事。教育部门要切实把农村教育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积极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按照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为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计划、规划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为我市农村教育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国土、建设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学校建设必需的用地,做好学校建设工程的监管。公安、政法、司法、综治委、教育、文化、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校园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为加快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展农村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既需要政府履行职责,又需要农民、教师和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充分尊重基层农民群众和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与时俱进、大胆试验。一切有利于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学习需求的办学形式,一切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致富能力的教育模式,一切有利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的助学活动,一切有利于实现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改革探索,我们都应该热情鼓励、积极支持。

  (四)大力营造发展农村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宣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观念,大力宣传抓农村教育促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大力宣传关心农民疾苦、为农村教育办实事、捐资助学、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单位、个人;大力宣传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特别是长期工作在“老边穷”地区的乡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通过广泛宣传,使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深入人心,形成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发展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共同推进我市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促使我市农村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演讲网 yuanyua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