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董卿台上台下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9-10-30 11:45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董卿一直有着超强的亲和力,在观众看不到的后台对普通人也是非常和蔼亲切,就算累到不行很疲惫也不会拒绝大家的合影要求,每张照片上董卿都摆好姿势认真的合影,从不敷衍了事。我们就来边看董卿和众人的合影,边讲讲董卿台上台下的有趣小故事吧。

    董卿一直有着超强的亲和力,在观众看不到的后台对普通人也是非常和蔼亲切,就算累到不行很疲惫也不会拒绝大家的合影要求,每张照片上董卿都摆好姿势认真的合影,从不敷衍了事。我们就来边看董卿和众人的合影,边讲讲董卿台上台下的有趣小故事吧。
    春晚上,主持人董卿说出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季”的口误,在《魔手神采》中又被误认为是刘谦的托儿。为此,在元宵晚会上,董卿也悄悄地耍了一把“小心思”。
  刻意放缓说出:“马先生的儿子马东”
  元宵晚会上,《五官新说》原班人马再出山,又带来群口相声《五官评春晚》。也许是导演组刻意安排,也许是董卿主动提出,总之他们出场前的串词还是由董卿来报。只见她面带微笑,刻意放缓语速,慢慢地说出:“马先生的儿子——马东”,引来观众会心一笑。
       随后马东一登台,也略带调侃地说:“为了我们爷儿俩这名字呀,董卿连年都没过好,辛苦了!”这一搭一唱,既弥补了春晚上主持人小失误的遗憾,也算是用“小心思”巧妙地给观众道了个歉。
  其实,对于主持人来说,口误总难免,就算在春晚这种场合,也是情有可原的。昨晚董卿的“小九九”,无疑是聪明又得体的。
  春晚上一举成名的刘谦又和老搭档董卿表演起了心灵魔术。春晚之后,外界纷纷猜测董卿是刘谦的托儿,连刘谦自己都“再也看不下去了”,元宵晚会上,董卿连忙趁机为自己澄清。
  魔术还没开始,刘谦就装作若无其事地问:“你不是托儿吧?”故意给了董卿第一次澄清的机会。又过了一会,董卿再次向所有观众保证,她真的不是托儿。魔术最后,刘谦“自揭老底”,向所有观众道出了魔术中的玄机,也算又一次为董卿辩白。

   其实如今的董卿已经成熟了太多,还记得那次在上海直播一场新年音乐会。毫无预兆的,她忽然口吃,还把一句话重复了两次。也不算严重,没人在意,她却为这种“低级错误”无法释怀。
  直播结束,下午两点还要飞去新加坡录制节目,她却毫无情绪,难受得很;去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她每日紧张备战,力求完美,还是不慎念错一位选手的成绩。结束直播,领导说,今后要注意啊。她陡然崩溃,就在会议现场,当着同事的面,抹起了泪花儿……
  而如今的董卿已经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失误了。
  随机应变而又不露破绽是主持人最可贵的地方,董卿是吴洪林教授的得意门生,吴老师曾在课上用董卿即兴发挥的“金色三分钟”作为案例讲解。在去年元旦的欢乐中国行特别节目中,当接近零点时,现场时间突然出现了两分半钟的空档,导演马上安排董卿救场发挥。
  当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发挥时,耳麦里突然出来导播的误判:“不是两分半钟,只有一分半钟了。”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而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更正:“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了两躬,用“欢乐的笑”、“感动的泪”、“奔波的苦”等诸多排比句即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耳的“感谢”。肢体停顿让她在紧急中控制住了节奏,加上流畅的语言表达,成为主持学上一个完美的案例。
  董卿非常感谢妈妈对她阅读兴趣的培养。她虽然是学物理的,但酷爱西方文学,在中学的时候,我的书单都是中西方的文学名著。人的成功并非都靠天份,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的耳濡目染,它对我的气质、性格有很大影响,他们给予的教育,阅读习惯的培养,让我受益终身。
  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我喜欢逛书店,即使不买,翻一翻也快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就成为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我经常会发现自己缺什么,就会拾遗补缺。现在,每周要背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外语由于闲置,有退步,也要抓住。
  明年,要订一份《人民日报》。离时政远,但中国文艺离不开导向,要去了解新的政策。做为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的舞台上,不能在某个领域是一无所知的。
从董卿北京、上海两头飞的时间表上,抢到一个下午的缝隙。约了咖啡馆见面,发现人满为患。董卿笑着说:“跟我走,带你去一家喝下午茶的好地方。”
  换地方,人却出奇地多,原本清雅的老洋房里,闲言碎语像粉尘一样粘在空气里。她眉头微皱,叫来侍者,询问能否搬到安静的里间?
  曲径通幽,一直探到洋房最深处。别的客人早已丧失了探询的耐心,董卿却说:“没有人,还是这里好。”
   听她慢悠悠念着北京的好,心里却困惑,这样一个讲究细节的上海女孩子,真的能够适应北方粗线条的生活?
  曾四处奔波的董卿已经习惯了搬家。第一次搬家,一卷铺盖,一个盆,踩着辆黄鱼车,快快乐乐就上路了;离开安徽,醒来就哭,公交车上一路哭哭啼啼,最后哭上了火车;1995年搬到上海,原先的小家什堆满了一卡车;这回搬去北京,董卿形容:“东西多得恐怕集装箱都装不下,是最困难的一次搬家了。”
     初到北京,没有住的地方,在央视宾馆凑合着;没有车,只好拖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化妆品、鞋子等在街边。招手拦车,司机只明白“东西”,而董卿张嘴却是“左右”。长安街、中央台、复兴路的家———北京的地图上,董卿只认得出这3个标记。东单?西单?司机仿佛带她去过;王府井?衣服都是上海背过去的,也没闲功夫过去逛;没有化妆师,自己对着镜子描眼线;没有认识的人……
   录完影,一个人拖着疲惫,拖着影子,从央视偌大的厅堂、耀眼的灯光中全身而退。回去的方向,唯有那个2室2厅的“家”。“开车一个人,路上一个人,回家还是一个人,睁开眼睛仍旧一个人。”
     蓬头垢面地蜷缩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累了,趴在绵软得像蛋糕一样的床上;烦了,翻几页床头边从上海带来的书;倦了,往DVD里塞进一张碟;醒了,像“夜游神”一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20岁的时候,想30岁应该要成个家;30岁了,发现工作才起了头,而感情,抓得住的只有一半。” 电视台的“大龄女主播”们凑在一起,就会互相八卦:“朋友,最近情况怎么样啦?”
  手掌一摊:“么呀!”原来大家都一样。“身在北京最牵挂的人是谁?”“爸爸妈妈。直到现在,他们还会请了假,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面看我的节目。”
  上海出生,跟着父母去安徽,又辗转浙江,再返回上海,如今闯荡北京……董卿戏称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讲上海话的外地人。”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演讲网 admi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