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校园—通往口才殿堂的阶梯

发布时间:2014-01-15 15:41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走出家庭,孩子来到了学校。老师会带领孩子走向口才的殿堂。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尽情地谈话;专门组织演讲会和朗诵会;甚至让学生走上讲台,客串一把教师的角色;关注每一次提问和回答,都是老师为锻炼孩子的口才而使用的方法。

   走出家庭,孩子来到了学校。老师会带领孩子走向口才的殿堂。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尽情地谈话;专门组织演讲会和朗诵会;甚至让学生走上讲台,客串一把教师的角色;关注每一次提问和回答,都是老师为锻炼孩子的口才而使用的方法。

  1、教师是引领孩子走上口才殿堂的人。
  如果说父母的启蒙教育让孩子从口才的梦工厂中学会了“直立行走”,那么,老师的教育就是引领孩子在口才的操场上奔跑的人。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将这棵自己精心栽培的幼苗亲手交给老师。老师郑重地接过孩子的手,也接过了父母沉甸甸的希望。在课堂上,孩子将展示父母的教育成果:第一次面对有如此多小伙伴的课堂,第一次回答老师的提问,既紧张又兴奋,当他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认同之后,轻松之余会产生自豪感,并期待着下一次的发言。在课堂上,孩子将接受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教育,在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才。
  美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口才教育,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了整个中小学教育。老师们通常会安排比较内向的孩子同相对健谈的同学坐同桌,从气氛上帮助不善言谈的孩子参与课堂讨论。美国老师在培养学生口才方面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总是以表扬和肯定为主,不轻易表达否定意见。学生在发言时,老师注意倾听,并以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鼓励和肯定学生。二是常常提出一些有争议性和启发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述意见的兴趣,除此之外,不少公立高中还开设辩论课作为选修课程。
  一天,在读中学的女儿兴冲冲地告诉妈妈,在学校最近一次的模拟法庭比赛中,她们的团队赢得了胜利。在“庭审”过程中,女儿扮演的角色是控方的“专家证人”。得知她们赢得了“官司”,作为家长,母亲甚是高兴。
  女儿出生在国内,自幼是个不善言谈的孩子。进入美国念中学后,她对法律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在学校选修了“模拟法庭”课程,并报名参加了相关的课外小组活动。女儿常同父母谈起她的“模拟法庭”,老师如何循循善诱,鼓励她在课堂中大胆表述。我们都知道演讲不是女儿的强项,但是,学校老师能不断鼓励和培养她公共演讲的能力,而女儿也渐渐获得了自信和乐趣,这让我们对美国学校重视挖掘孩子潜能有了更深的了解。
  美国的孩子在上课之外,学校安排的锻炼口才的活动也很多,除了上述的“模拟法庭”外,还有“模拟联合国”、“学生会竞选活动”等。
  相比美国,我国的校园口才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教师大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为孩子创造朗读、说话的机会,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带孩子做各种语言游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在当今社会如此重视口才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父母的培养是不够的,老师也要给予孩子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口才培训,让口才教育全面“课堂化”。
  2、开设一门“说话课”。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香港!”川川得意地说。“是吗?那去迪斯尼了吗?”一旁的周威满带羡慕地问。“当然啦,迪斯尼里面有很多动画片里的人物,米老鼠啊、白雪公主,他们都亲切地和小朋友玩儿,还送气球呢。摩天轮从外表上看起来高大壮观,我第一次玩都没有害怕。”看到同学们投过来好奇和羡慕的眼光,川川更加眉飞色舞地描述起自己的香港之旅。
  面对课堂上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你很难想象这里正在上课。年轻的语文老师欧阳鼓励学生每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说话课”。
  开设“说话课”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现在的社会,对口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课堂上的培养,让孩子更加准确和精彩地表达自己。而且,小学阶段的孩子上课好动,爱讲话,一般的教师只是严厉地批评孩子,禁止这种行为,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刚刚安静了一会儿,就忍不住继续讲话,很多老师无计可施。孩子的思想、性格都正处在形成的阶段,许多孩子对方方面面的思想认识,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一味地“堵”反而不如“疏”。从上个学期开始,欧阳老师每周安排一节“说话课”,让学生聊个够。
  当然,说话课不是对学生的放任不管,老师也不能闲下来。
  无“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大多数的说话课。老师与学生可以随便提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可以“侃大山”,也可以登台演讲;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寻找话题,也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辩论和探讨,老师只担任维护纪律的角色。这样的说话课自由、开放,学生讨论的话题广泛,容易放得开,老师在维护纪律上会多费心思,必须在不影响其他班级教学的前提下进行。
  时事谈论紧跟社会节奏在说话课上,让孩子谈谈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比如:“关爱流浪小动物从我做起”、“迎接奥运学英语”等等。因为具备好口才,不仅意味着口齿伶俐,语言的内容也要紧跟社会的高速发展。因此,关心社会时事是每个人,包括孩子都必须做的事情。
  由老师确定事件,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了解事件,搜集信息,整理材料,而后发表见解。对于这种半开放的话题,老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点评和方向性的引导。
  家庭话题走进校园讲堂孩子每天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孩子的聊天话题也多半源于家庭。“我的爸爸妈妈”、“谁是最勤劳的人”、“我和爷爷一起养花”之类的话题能够让孩子有话可说、有兴趣说。
  家庭生活是最真实自然的,用真实的感情将真实的事件自然表达出来,是锻炼口才的最朴实的途径。
  释疑解惑帮助孩子进步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疑惑和烦恼的时候,如果是可以公开的话题,不妨请他说出来,集中同学和老师的智慧,大家会积极地动脑帮助他解决,既能锻炼口才,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欧阳老师说:“‘说话课’使学生产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上课私下讲话破坏课堂秩序的现象已经完全杜绝,班上还涌现出4张“名嘴”。“名嘴”在学校辩论赛中“舌战群儒”,表现出较高的口才。而且,学生并没有陷入聊天而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刚才提到的“小游历家”川川,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有机会到祖国各地甚至国外旅游,他就把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在说话课上讲给同学们,缺少外出机会的孩子都非常喜欢听他的介绍。他还把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发表在一家省级少儿刊物上。
  对于“说话课”,一些老教师却不能赞同:“这哪是课堂?无书不成课啊!”其他科目的老师说:“如果学生成天‘耍嘴皮子’,我们的课怎么上啊?”一些家长则忧心忡忡:“语文课用来‘说话’,孩子的成绩会不会下降?”
  在多元化的社会,教育也应该逐步走向多元化。“说话课”不仅搭建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还锻炼了孩子的口才,让孩子能说、会说、说得精彩、说得深刻,是孩子成为未来社会人才的一项资本。“说话课”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在话题的引导、调控及“说话”的评价方面要把握好,而且要注意机会的均等,给每一个孩子同样的展示空间,这样,“说话课”完全可以成为培养孩子口才的良好途径。
  3、重视课堂上的演讲。
  演讲是个人主张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是孩子今后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才能。从少儿时期开始练习演讲,养成演讲习惯,对将来口才的成就有绝对性的帮助。课堂演讲是孩子为数不多的能够当众演说的机会,老师不妨细水长流地进行培养,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抽出十分钟给孩子练习演讲。
  怎样才算演讲高手?
  自信。演讲要直接面对众多听众,如果没有自信,怎么能让孩子有勇气坚持到最后?怎么能用语言打动犹疑不决的听众?记住,没有一个听者会愿意信服一个不自信的演讲者的话。
  仪表。演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公开活动,庄重的仪表是必须的。这不但能给听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目光。没有与听众的目光交流,本身就说明演讲是不成功的。演讲者不要不时地将眼光投向窗外、地板或是天花板,而应时刻保持自己与听众的目光交流。
  语言。语言是演讲的灵魂,善于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语气,调动听者的听觉神经,使他们一直紧随自己的演讲进程,却没有丝毫的听觉疲劳。内容丰富的语言会让听众感觉受益匪浅,所以,孩子平时要多用知识武装自己的语言。
  表达。表达流利才能让演讲取得圆满的成功。充分的准备、合适的演讲主题、足够的自信都是流利表达的重要保证。演讲的时候不要考虑让自己的思维休息,要让它帮助你一气呵成地把话说完。
  观察。一边说一边观察听众的反应,不但能洞悉不同听众的不同心理,还能领悟各种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置,把演讲的一切可能性,都尽数纳入自己的控制当中。
  思路。如果演讲材料混乱地堆砌在一起,没有任何逻辑和层次,听众就很难把握演讲的要义,甚至会“丢失”演讲的主题。
  做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演讲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心地为你的演讲内容、形式、手段等构筑一幅蓝图,或保存在自己的大脑里,或呈现在稿纸上,这样演讲起来,一定能做到胸有成竹、娓娓动听。
  美国的一个内阁成员对伍修罗.威尔逊总统简短的演讲表示赞赏,并问他需要花多长时间去准备。威尔逊告诉他说:“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如我讲十分钟的话,那么我要准备一个星期;讲15分钟需要准备三天;讲半小时需要准备两天;讲一小时的话,现在就可以讲。”
  孩子怎样为自己的演讲做好充分准备呢?
  工夫下在平时。抓住平时的机会练习说话,或者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话,观察自己说话时的表情是否自然、肢体动作是否得体、目光是否灵动。练出一个大方得体的小演说家。
  随时搜集讲话素材。演讲的素材是需要积累的,养成经常收集资料的习惯,能丰富孩子的演讲内容。多阅读报章和杂志,多关注电视和网络,多记诵名言和佳句,并将所得的资料加以应用,将使演讲更有吸引力。
  向演讲高手学习。多听听演讲高手的演说,学习他们高超的本领。从他们的演讲中,反思如何使自己讲得更好。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请高手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对观察到的有用的技巧实行“拿来主义”,改进自己的演讲口才。
  上台前细心检查。看看你要用的资料是否带齐了;再思考一下,讲稿的内容是否切合主题,架构还有没有漏洞,词句是否简洁易懂,引用的材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最后别忘了整理一下衣装等。小心谨慎,确保万无一失。
  保持平和的心态。紧张是难免的,上台演讲之前,及时调整自己,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施加过大的压力。告诉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做好。用演讲流露出你的自信,别人肯定也会认同你的看法。
  对付突发演讲的窍门。
  虽然有准备的演讲让人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但是往往有些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怎么办?如果孩子硬着头皮上台乱讲一通,没有条理,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甚至还脸红心跳、舌头打结、结结巴巴,那么,就只有丢人现眼的份儿了。相反,要是孩子乘势而上、旁征博引,并且做到声情并茂、逻辑严密,无疑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孩子从容应对突发演讲的窍门:
  先稳定情绪。听到老师点名让自己演讲,先别慌。告诉自己,紧张也得讲,放松也得讲,而且听众都是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何不让自己轻装上阵呢?只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才可能使大脑思维清晰,以最短的时间组织好演讲的内容。
  立即进入主题。时间有限,没有时间给孩子再漫无边际地考虑上台说什么。所以,一定要立即弄清楚“人家要我讲什么”和“演讲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抛开无关的杂念,直奔主题,围绕主题来谋划。
  迅速理出腹稿。从宏观着眼,先列出自己整个演讲大概都要说几方面的内容,中间如何衔接,构成一个整体。不必在遣词造句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浪费时间。
  写出提纲。把想好的演讲要点,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在纸上。尝试把它们记住。在每个大点之下,再用你所熟悉的符号或字词,作为你想展开的内容的“代号”,在演讲时帮助提示你的记忆。
  说个漂亮的开场白。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演讲就是这个道理,一开始就能把听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那接下来的演讲过程就会流畅得多。虽然内容已经来不及精雕细琢,但演讲的形式还是可以注意的。例如: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词语来连接你所说的各个要点,可以使你的演讲听起来更连贯;上台之后不要急于开讲,而是先向听众问好,不但能给人以礼貌、亲切的感觉,还能为自己再赢得一些平复心情和考虑的时间。
  老师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演讲的机会,让他们在反复实践中得到足够的经验。孩子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好好把握演讲的主题,并且融入自己的感情,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诗词的润色,让你的演讲成为震撼人心的春雷。
  4、把讲台“让”给孩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教师的专利;多少年来,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讲是老师的专利。现在的学生似乎很能够懂老师的心思,每次说出的答案基本上和“标准答案”差不离。一位教师在上课提问的时候,竟然发现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参考书中的一字不差,调查原因之后才知道,为了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回答对老师的提问,班上70%的同学都购买了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教师都感觉到学生在猜老师的心思、看老师的脸色行事,每节课都顺着老师的意愿进行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正在渐渐消逝,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正慢慢熄灭。应该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锻炼孩子勇气和口才的阵地,让每节课都能成为孩子们美好的回忆。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方老师进行了一次尝试,把讲台让给孩子,可孩子们好像习惯了让老师牵着走,不敢说,不想说,课堂一片沉寂。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没有能力,只是他们需要时间。老师此时要耐心、努力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就能够发现,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有的孩子虽然看书不多,但是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孩子平时调皮好动,但是言辞机敏。《手套》一课中讲了冬天来了,“我”叫妈妈帮小明织手套的事情。小明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失去妈妈的日子无法体会,更无法想象。孩子们一边述说着他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边想象着小明没有妈妈关心的日子,不少孩子热泪盈眶,大家都想帮帮小明。方老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让他们真诚地述说,虽然有的语言颠三倒四,但是她看到了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课堂上的景象完全不能和平时同日而语:他们眼睛里闪现出亮光,急切地等待着下面的“故事”。课堂上开小差的少了,认真听的多了;沉默的少了,发表意见的多了,有的也敢对“我”提出疑义了;有的语言虽然稚嫩,但真诚可爱。
  教师从高高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让更多从“平民”中走出来的“小教育家”一起参与工作,课堂会更生动、更人性、更自然。
  老师讲得少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生学得多了,变教会学生为教学生会学;三是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工作”中增知,在探索中“创新”。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动起来,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活学活用,做语言的主人。
  今天的语文课与往日不同,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准备一首诗词上台讲解。张枚、袁小宇和秦芹三位同学得到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准备讲解毛泽东主席于1933年夏所写的《菩萨蛮.大柏地》。
  首先,张枚用满怀激情的声音朗诵了《菩萨蛮.大柏地》。朗诵完毕之后,同学们就“‘今朝更好看’中的‘看’不读kàn,而读kān”这个问题议论纷纷。
  见此情景,袁小宇恰到好处地见缝插针,举起自己手中的《毛泽东诗词全集注解》说:“在这里‘看’是娇妍、美丽的意思。”听他这么一说,许多同学纷纷拿出字典开始查阅。查来查去,大家都说字典里的“看”没有娇妍而美丽的注释。
  这时,秦芹马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毛主席写这首词时,已被调离中央军事领导岗位,专任政府工作。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回忆当时和朱德一起指挥的这第一场大胜仗,内心充满了欢欣。看着今日的大柏地,他想的更多的是国家的前途,中国的命运和未来,一点儿也没有因受挫折而消沉;另外,我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毛主席有与众不同的胆略及改变中国命运的雄心壮志,他的胸怀十分宽阔;再说,他的湖南乡音特别浓。因此,他在咏诵这首词时我认为它应读‘kān’呀。”下面竟然有同学用湖南音诵读“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像模像样地诵读引起了同学们会意的笑声。
  在笑声中,张枚胸有成竹地补充道:“我认为它也读kān,‘今朝更好看’,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回想起大柏地这一战斗是一场正义之战,他想到由于有了大柏地战斗的胜利,才有了后来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开辟与建立,才有今天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与发展,也才会有今后革命的胜利和发展,也才会有将来的新中国的建立,再看看眼前的美好景色,他相信,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和人民一定会守护、看好这美好的江山。在这里,并不单单是景色的美丽了,而是更深一层的意义了。”
  听着同学们的畅所欲言,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她明白学生已经理解了这句词的内涵,教学中的难点又一次在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她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的理解很深刻,但‘看’到底读什么音,下去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来印证,查到的同学及时与大家交流、反馈。”
  交流继续进行。有的讲毛泽东的事迹,有的展示图文并茂的小报……这节课在铃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将会不断地继续下去!
  把讲台让给孩子,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让、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个性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开放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发挥,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口才的人。
  5、课堂上的问与答。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提问和回答可以解决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将彼此引导入自己的目的上。因此,好口才的一个展示方面就是提问,巧妙而且合时宜的提问可以助孩子一臂之力,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信息。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提问有点儿像打靶,命中目标才能有效,问到“点”上,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那么,如何把问题问得有针对性呢?
  ①问题应该根据疑问点提出。例如,孩子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该怎么问老师呢?如果直接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那么老师就会把整个过程告诉孩子,这样无法启发孩子的思路。其实,一道题的不会,往往可能就是由于一个点突破不了。孩子可以这样问:“老师,这道题要从哪里着手?”或者“老师,你看我的思路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才解不出来这道题?”
  ②问题要简练。当你要提出一个语法关系复杂、逻辑混乱、包含字数很多的问题时,先想想自己是否能明白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还是尽量简化问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在一个问题无法表述清楚的时候,可以化做几个简短的小问题,逐步提出,被提问的人思考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孩子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力求给你的提问“穿上”一件优美的语言外衣。
  ③给自己的问题预设答案。如果你预想的答案是庞杂的,那么最好就不要提问了,这是应该由你自己去解决的。你要在预想答案的过程中,尽量精简答案。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有针对性。
  ④不要提常识性或者浅薄的问题。虽然好问是认真学习的表现,但是,如果过多地提一些常识性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无知。思考不彻底是问题多的原因。尝试让你的提问更具体、更有针对性,避免提出空洞抽象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很多问题。不过,有的问题是需要独立思考来解决的,比如:一道数学难题,一个哲学命题;而有的问题是暂时的,它的意义只在一瞬间,比如: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方表达的你没有弄清楚,打断别人的话来提问似乎不太礼貌,而等到交流结束之后,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适时的提问,有利于你把自己没有听到的,或没有听清楚的事情彻底掌握。同时,也利于讲话人更加有重点地陈述。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呢?
  首先,提问的早晚要得当。交谈中遇到某个问题未能理解,应在双方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过早提问会打断对方思路,而且显得十分不礼貌;过晚提问会被认为精神不集中或未能理解,也会产生误解。比较好的办法是用眼神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或者展开笑容、变换坐姿引起对方的注意,给对方造成小小的中断后提出问题。
  其次,提问的技巧要考究。最简单的技巧就是:孩子要时时刻刻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谈话方式和技巧是不一样的,老师有时故意先造成疑惑,而后再解决,如果你过早地把问题提出来,显然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沉住气,等人家说完了再问,往往能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
  最后,要大胆提问。有的时候,提问则不需要过多的等待和观望,而是得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比如,老师讲了一句话,全班同学基本上谁都不懂。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地说出你们的疑问;否则的话,老师再接着他的思路说下去,很可能叫人越听越糊涂。
  被老师突然提问怎么办
  课堂上,孩子有可能突然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于是,孩子抓耳挠腮,站在那里支支吾吾;或者左顾右盼,不知如何是好;或者憋得满脸通红;或者低头问同桌怎么回答;或者干脆胡说八道,答非所问……回答不上来老师提问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老师突问的问题确实是孩子不知道的;另一种就是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抓到。后一种情况除了认错和集中精神继续听讲之外没有什么技巧可言。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老师的问题确实不会该怎么办?
  答不上老师的问题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当下次孩子答不上老师的提问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①态度平和,沉着思考。要明白老师的提问不会用真正很难的题目来为难孩子。这时,先不用着急回答,可以在老师提问后沉默一会儿,并表现出正在思考的状态。如果老师说,没想好先坐下,你就看一下自己离说出答案还有多远。要是不远了,你就可以说:“我马上就想到了。”要是确实没想好,你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老师,我还没有想好。”
  ②仔细观察,搜集答案。老师通常不会问很难的问题。你要注意观察:黑板上写了什么,或者幻灯片放到哪一页,或者自己的笔记,很可能就能顺利找到提问的答案。你还可以在头脑中搜索老师刚才的声音信息,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针对刚才重复或者正在使用的知识点提问。
  ③反踢皮球,争取时间。孩子可以巧妙地反问老师,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问老师一句:“您能重复一下刚才的问题吗,我没听清楚。”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重复一下问题。你一定要充分把握老师复述问题的机会,分析问句的重音,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也可能迅速地找到答案。
  ④寻求提示,获得启发。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有一点思路,可以先跟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请老师给予提示点拨。经过老师的启发,孩子往往就能够顺利地回答出问题。
  ⑤巧找台阶,顺势下台。当你经过千思百想也无法找到答案的时候,不妨承认自己回答不上来。不过,可以选择委婉的方式来承认。诚恳地对老师说:“老师,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好,等我仔细查一下资料再解答可以吗?”老师会聪明地听懂你的话中话,请你先坐下思考。
  回答不上老师问题的时候,心里要明白,这是很常见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然后冷静处理,随机应变就可以了。
  6、常举办些朗诵会。
  朗诵不仅可以练普通话,而且对口才形成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优美作品的语言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孩子的口语表达之中。
  林肯高超的口才是世界公认的。为了训练自己的口才,他有自己的一套“朗读训练法”,而且长年坚持。据说他把拜伦的诗集,一本放在家里,一本放在办公室,一有空就拿出来朗诵。他用低低的声音读得津津有味,他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有时到了痴迷其中的地步。有时他激情洋溢地快速诵读,真如急流飞瀑一泻无余;有时读剧本,揣摩不同角色的语气语调,他能全文背诵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中大段的独白,并能背诵惠特曼的长诗。夜里醒来睡不着,他就随手把诗集翻开来读。眼见佳句会兴奋得跳下床,穿着睡衣,边走边朗读起来,把秘书都闹醒了……甚至参加妹妹的婚礼,他也用充满激情的诗朗诵表示祝贺。长期的诵读,训练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他声情并茂的演说风格和口才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连世界上著名的口才大师都以朗诵作为锻炼口才的好方法,所以,老师不妨抽出时间,专门举行朗诵会,让孩子们集中展示平时练习的成果。
  朗诵是一种需要较高技巧的口语表达形式。朗诵要自然,声音要明亮。要采取一切方法让你的朗诵更具魅力。朗诵的意义,不应该局限于艺术性,它的实际功用是提高表达能力及洞察力,这样会使你的讲话更具说服力。朗读朗诵的技巧主要有:
  ①融入情感,打动听众。朗诵是要用语言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何谈感动听众?首先要对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及作品的结构、字句、艺术手法等方面,作一番认真的研究。经过反复地练习,随着对作品理解的加深,真情实感自然呼之欲出。切不要“矫揉造作,夸张无度地自我宣泄。进入“感情陷入”的状态。
  ②“心中有形”方能“语中有情”。朗诵时要调动自己的“内视觉”,就是说,语出于口时应通过想象“看到”作品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相关的图景。任何成功的朗诵都是以此唤起自己的想象,产生情感的。这也是由“使己动心”到“使人动情”的必由之路。
  ③确定基调,把握内韵。所谓基调是指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调,是声与情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作品特定的“主旋律”。但是基调并非僵硬固定不变的“调式”,在一篇作品中,不同的内容“调式”可以有深浅强弱的表现。其间随内容转换甚至可以出现“变调”。因此我们既不能用“贴标签”的简单方式处理基调,也不能只顾局部,忽略整体,情之所至,大起大落。基调的把握重在“内韵”,“内韵”是郭沫若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内在感情的自然消涨。
  ④以情带声,言为情。朗诵前可以先调节一下心情,使感情“到位”:在朗诵过程中始终不“散神”,始终与作者心灵相通,这样才会情随语出,言为情发,一气呵成,从而感染听众。特别要注意克服千篇一律的“朗诵腔”。有的人一朗诵就打高调,或拖着长音拿腔使调,这种自认为悦耳动听的“假嗓”传不出真情,别人无动于衷,甚至厌恶。朗读和朗诵要在自如声区的最佳音域发声,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训练口才应该注意对文学作品的朗读和朗诵。小学课本中不乏好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父亲》、《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饱含情感,适合朗诵的作品。
 

相关阅读

关键字Tags:校园,口才
[责任编辑:演讲网 admi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