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热线:13220535006
   演讲网全国各地分站

杨澜

发布时间:2009-11-02 10:18 作者:演讲网 点击:
精彩导读:
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 1968年3月出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媒专业硕士. 个人简介: 1990年1994年初, 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编辑, 主持《正大综艺》,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4年初,杨澜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

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 1968年3月出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媒专业硕士.
个人简介:
  
  1990年——1994年初, 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编辑, 主持《正大综艺》,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4年初,杨澜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于199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6年夏天,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2000年那一班》两个小时纪录片,1997年1月24日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7点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

  1996年,杨澜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同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杨澜视线》节目成功发行全国52个省市电视台,收视率在各地文艺节目中均获得不俗成绩.

  1997年1月,杨澜的散文集《凭海临风》出版后,销量60万册.

  1997年5月,杨澜被选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理事.

  1997年7月,杨澜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校董,成为这所美国长春藤名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

  1997年7月杨澜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并于1998年在周末黄金时间开始制作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及回顾本世纪重大事件的专题节目《百年叱咤风云录》.并于1999年1月开始,出版《杨澜工作室》访谈录系列丛书.

  1999年2月,《Asiaweek》把她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同年6月,当选中国绿化基金会理事.

  2000年3月,杨澜出任香港上市公司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创立大中华区第一家历史文化主题频道—阳光卫视.10月,阳光卫视入选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全球三百个最佳小型企业,并被选为二十个将在2001年表现出众的“未来之星”之一.2000年3月底成功收购良记集团完成上市,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凭借其强大的频道开发、节目制作发行以及多媒体制作分销能力,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有线宽频领域中重要的ICP(内容提供商).

    4月22日晚8:00阳光卫视主席杨澜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进行了交流.以下是聊天的全文,主持人刘峻.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请来了杨澜女士来新浪网和大家聊天.下面请杨澜女士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杨澜: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新浪网和大家交谈.最近真是非常忙,所以有时间跟大家直接地谈话,我也觉得非常高兴.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希望大家都能够非常开心.

  网友:杨女士,您在前不久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首富之一,您有何感想?

  杨澜:首先这些名单恐怕离完全的准确和完整还差得很远,我相信在中国很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商人也好,一般的人士也好,都是比较低调的,象我这样那么高调,肯定是不好的事.但是有一点,阳光文化从开创开始能得到这样的关注,我觉得头还是开得不错的.从我个人来说,所谓的这种财富其实都是股票市场上的纸面价值;从我和我先生来说,我在公司也只是拿我作为一个主持人和制片人的收入,而我先生就认为公司在没有盈利之前是不拿工资的.所以对于我来说,也没有觉得这些钱会改变我个人的生活和平时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一个事业来说,有这样一个开头,我觉得非常高兴,而且希望公司的运行能够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的员工,因为大家都有公司的股份,我希望他们都能发财致富.

  网友:从主持人到跃身商界,您是怎么适应这个过程的?

  杨澜:说起来好象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不能靠情绪和感情做事情.因为主持人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比较感性地考虑问题,但是在经营一个公司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非常严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个转变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不容易的.比如说如果你发现了某一些员工,可能你们个人的关系非常好,但是某一项工作他不能按照预定的要求完成的时候,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就是怎么样跟人家沟通这种事情,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也在学习.

  网友:我一直很喜欢看你主持的节目,特别是你的《正大综艺》,后来留美了,但是为什么后来没有回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

  杨澜: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其实也一直在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合作,我当时从美国回来以后,因为先生的家也是在上海,他的事业也主要是在上海.所以对于我来说,在北京从事一个每一天都要做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网友:您有没有碰到逆境的时候,在您最悲观的时候,考虑过放弃吗?

  杨澜:逆境每个人都会经过,我也绝不会比别人少.不管是得意的时候还是悲观的时候,都要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如果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比较明确的话,就知道如果你放弃的话,自己也会不开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功和失败可以看淡一点.

  网友:你曾经说过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很苦的,但是无庸置疑,那段时间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你是怎么渡过那段时间的?请你介绍一下.

  杨澜:在九十年代初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和现在的学生不太一样,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家庭应该说都没有什么积蓄,在一个很好的大学里上学,经济上的压力比现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们要大.虽然我非常幸运能够有谢国民先生支持我的学费,但是依然会有经济上的压力,这是一方面.但是你要知道,作为一个学生来说,需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学习当中去,不能为这些事情所牵累.

  当时是要重新适应环境.不过在当时,我觉得比较大的难度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记得我是90年大学毕业的,那时候我们大学的论文差不多都是用手动的打字机打的,我记得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她的男朋友是北大的一个研究生,能够用电脑打论文,都让我们羡慕不已,如果老师改一句话的话,他不用把这一页字重新打一遍,改几个字就行了,非常羡慕她.我到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的时候,我请教人家的都是最基本的问题,比如怎么样打开微软的视窗,非常愚蠢的.但是当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一个毕业的留学生给了我一个286的电脑,我有一次晚上打到差不多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死机了,也没有存盘,我就哭了,因为第二天要交论文,而且前面写过的东西都想不起来了,当时就觉得末日要到了一样,但是还是要擦干眼泪重新写出来.这番经历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后来毕业的时候,我在全年级的成绩排到前百分之五,最高的成绩是四分,我平均成绩是三点八,对过去的奖励等等都要珍贵,因为是付出很多才得到的.

  网友:是什么动力使你抛弃国内的东西,而选择出国?

  杨澜:与其说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不如说想要扔掉什么东西,我不愿意重复过去的生活,但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压力,都让我处于一个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很多的晚会节目,很多的社会活动,如此这般,我就觉得年纪轻轻的不应该这样生活,我希望能够过得更充实一点,也希望学更多的东西,也去看看这个世界吧,因为自己的圈子还是太小了.

  网友:在您做阳光卫视之前,怎么开始自己的事业的,最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切入点?

  杨澜:做历史文化和人物的节目一直是我愿意做的,有些人觉得我变换工作环境比较多,但是我要干的事情从来没有变过,做正大综艺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那个节目,也是因为它带有一种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不是简单的娱乐和表演性的东西.

  后来在凤凰做杨澜工作室,我也喜欢做人物访谈,不单纯是新闻报道型的,而是做深入的人物的访谈和对世界的深入的探讨,这和我现在做的阳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我想做更大的规模,把许多和我的想法相同的人吸引到这个事业当中.当时还有一个其他的想法,因为在国外生活的时候,看到国外有这种文化主题类的频道都非常成功,无论是从社会的尊重程度,从收视率和商业的利益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的市场这么大,完全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经常说海外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不是那么了解,但是实际上也没有一些非常有效的节目让海外的人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所以我想在这方面做一点自己的工作.

  网友:阳光卫视和凤凰卫视有什么区别?

  杨澜:这两个都是在香港上星的,都是在同一颗卫星上的卫星电视台.如果说比较大的区别,就是说凤凰卫视是一个综合性的频道,有新闻、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等等,阳光是主题性的,以广泛的文化、历史、人物传记,就是人文类的专题片、纪录片和谈话节目为主的主题频道,在内容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母公司,就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不是定位在一个电视台的机构,更把自己定位在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同样做的是这些内容,我们一个是在卫星频道上播出,一个通过交换和买卖在其他的电视台播出,也可以作成宽频的形式,在未来的宽频播出,我们是经营一个片库,而不是经营一个频道.

  主持人:刚才谈到阳光卫视的定位是主题频道,做历史和人文节目,这在美国很成功,但是我有一个疑问,中国的中产阶层发育不太成熟,平均受教育程度也不太高.主题频道这样受众层比较高的节目,在中国的受众面还是比较窄的.虽然国内的广告已经出现了细分化的趋势,但是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我对阳光卫视的经营前景有一些疑问.

  杨澜:我觉得一个频道的特色是很重要的,随着数字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演讲网 admin]

更多>>写作顾问

王 临
王 临
中国演讲网站长、《中国好口才》项目组组长、中国著名公文写作专家、公务员《能讲会写》创始人...[详细]

更多>>培训顾问

文若河
文若河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管理沟通课题组组长,中国着名口才理论家与实践家、“口才树”理论体系创始...[详细]